在南部一家公司開會,這家公司實施節能減碳的計畫,每到中午休息時段,一律關閉辦公室的燈具、停止空調及一切非必要的用電設備。所以到了午休的時間,便發現他們辦公室的燈與空調都是關上的,漆黑一片。但是,沒休息的員工都在自己的位子上開著各自的檯燈,而所有待在座位上的人,或工作或休息,桌子旁邊都吹著各自的電扇...
這個計畫出發點絕對是好的,但是方式有沒有商榷的餘地,就很難說。最起碼每個人都加購一盞檯燈與一部電扇,而且當空調打開時,即使在夏天的辦公室內,每個人仍需要穿著外套(因為空調很冷),為了節能減碳的計畫,反造成另外的花費或變相的花費,會不會成為另一種浪費,有些令人質疑。


最近政府團隊推行「不打領帶」運動!也是不錯的創意,結果官員是領帶必須隨身攜帶,因為有時「配合政策」要不打領帶;有時「配合環境」要打領帶,政策不全面!



關了節流之窗,反開浪費之門?
降低成本,一直是企業營運的重大策略之一,但大部分的企業在長時間努力後,不一定有什麼顯著的績效。究其原因,發現一般企業所實施的降低成本方案,充滿了錯誤的觀念與做法!有些方案不但未能有效落實執行,還可能增加其他支出!有些方案雖然在某方面的數字上達到效果,但結果卻造成另一方面數字的損失(例如「品質」與「效率」兩種管理數字之間存在的互斥)!



舉例子來說,「資源回收再利用」是最基本的降低成本方案之一,又具備環保的訴求,很少能有遭到質疑的空間。可是大家思考看看哪裡出了問題。曾經看過不少的企業,為了100%落實資源回收再利用,在影印機旁邊規劃了「資源回收區」與「資源流通區」兩大區塊。
資源回收區
放置兩個回收紙張用的箱子,箱子分別寫上A4A3,將各種單面列印用過的、不要的或印錯的回收紙,依尺寸放置在箱子裏,供員工再列印或再影印,以供內部使用。
資源流通區
放置用回收紙剪裁的小型便條紙、使用過的二手文具……等,提供員工自由索取,以進行資源再利用。
這個用意良善且合理的方案,卻往往帶來如下列更多的資源浪費!包括許多有形、無形的成本或時間等資源的消耗:
1.
為了維持兩個區域整齊一致,負責管理的人需定期整理,以及將回收紙裁切製成便條紙的作業時間。


2. 使用回收紙(已單面列印過的紙)為了避免誤用到廢紙的那一面,造成資訊的錯誤,甚至還須用筆逐頁在廢紙的那一面劃上個大叉(X),增加了額外的作業時間。


3. 許多人在拆除廢報告中釘書針的過程,總是讓釘書針掉落一地,甚至卡在地毯的縫隙中,增加清潔整理的時間;若忘了拆除紙上的釘書針而直接放入影印機內重複影印,又會導致影印機壞損,提高維修成本,或影響客戶服務與內部作業的順暢。


4. 回收紙因為已經雙面列印,當在公司內部傳送時,收到文件的人員容易誤判正反面,因而經常發生案件未處理、重複處理,或至少必須要再詢問一次的狀況。
5.
為篩選可用的文具,所增加花費的作業時間;篩選完後的文具,卻讓許多員工帶回家給小孩使用。


6. 還有更誇張的是,公司規定內部文件一律用回收紙,否則會遭到指責。結果基層的員工因為一時找不到或懶得找回收紙,便「自行創造」回收紙來內部流通,也就是白紙先印一次使其成為「回收紙」後,再來第二次「正式使用」。



絕對贊同成本精簡與環保主張,但各種因為管理過當,或只是在應付管理的各種花樣開始層出不窮的出現,都不符合高層的希望與環保的美意吧!



上述紙張回收的謬誤只是冰山一角,其他還有更多「省小錢花大錢」的情況,例如大宗購買一些實際用量少的產品,囤積占倉庫還要人管理;派人花幾個星期的時間到處詢價,只為了找便宜幾塊錢的東西;換個便宜的供應商,結果品質交期屢出問題,或與新供應商增加的溝通成本驚人......等等,不勝枚舉。



剔除無節流方案,源流管理最重要!
成本管控並非做消極面的節流,而是要從積極面的改善創新!以下幾個層面的思維供大家參考:
1.
運用科技提高生產力:
減少重複性的工作、降低失誤,均能提高生產力。亞馬遜網路書店(Amazon.com)設立了一套 系統 ,可以自動將客戶的電子郵件傳送給適當的業務代表,因此節省時間與金錢。美國第 一銀 行(Bank One)整合後勤作業的軟體 系統 ,減少重複作業,因此能在十八個月內縮減了近八千個無價值的崗位。


多利用視訊會議,可 大大 減少差旅支出與交通風險(可是筆者總是看到難以數計的飛行出差)。
許多企業的確是運用了高科技,但工作量及成本一點也沒少(品質也不一定比較好),運用高科技像是在趕流行。


2. 找對企業商務夥伴:
為節省人事成本,以較低薪聘用的人員來處理事務,結果不僅得花兩倍的時間複核,更可能丟掉重要訂單。必須找到對的內部員工、對的外部顧問、對的供應商...等不同角色的商務夥伴,一次把事做對才是最節省的!(總是看到企業省小錢花大錢)。


3. 守法並規避風險:
體認環保法令日漸加嚴,應隨時注意法令的變更,調整生產流程,改善污水、廢氣物的處理,以免造成額外的損失。落實綠色議題,改善生產製造流程,以達成RoHS(有害物質使用限制)與WEEE(廢電子電機產品設備)所要求的綠色供應鏈需求,研發符合綠色元件的產品、採購有綠色認證的原物料等等。


4. 強化品牌與研發能力:
在物料高漲與資源不足的情況下,必須研發或尋求可供替換之原物料。如紡織業使用有機棉、五金業使用合成金屬。惠普(HP)推出之綠色節能的電腦、新力(SONY)的綠色夥伴(Green Partner)、建築業的綠色建築技術、寶馬(BMW)的氫氣能源(燃燒後僅剩水的特性)、日系的油電混合電動車,以及歐系更省油、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柴油車等等。這些創新的研發技術,除引領業界外,更可提升企業品牌知名度與商譽。


5. 擬定日常作業規範:
舉凡節約用電、資源回收(紙箱、廢紙、碳粉、電池、光碟)、垃圾分類等措拖,視環保為企業文化的一環,落實並融入日常營運、生活習慣中,以塑造企業文化與優質風氣,讓員工視成本管控為一種自發習慣與美德,而非宣導口號!
6.
最重要的!
企業在產品研發及商品企劃之初,就要先強迫置入節省成本的基本原則,任何違反本原則的創新提案,都應該視為「較次級的選擇方案」。這個看似基本原則的鐵律,企業內部真正能貫徹執行的太少了!所以源流管理的話,一切先從研發單位或企劃單位開始著手,絕不為過。



成本控管要做,更要做的精準!
企業進行成本管控時,若依循分割式的思考模式,會有見樹不見林的結果,節省成本的結果當然是愈管控愈高。


因此,必須拉高視野、改變思考方式,全面性檢視各管理層面的議題,才能有效降低成本!



作業基礎成本法(ABC成本法,Activity-Base Costing)在全球運用近二十年的實務經驗也告訴我們,不根本地從作業活動進行成本檢討與管控,所有最扎實的成本精簡(Cost Down)效益,都會在三年內重新回到原點。不想重蹈覆轍而使成本愈管控愈高的話,還是從組織的至高點視野,重新看看我們究竟在忙些什麼吧!



台灣企業在成本控管上,普遍缺乏的是做的精準(Work Smart),而不缺乏做的努力(Work Hard)。大家一同深思,別再讓成本高居不下,也別讓成本愈管控愈高!


 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又瑄又慈寶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